荀子除了“青出于藍”的名言外,在蠶桑教育方面還寫下過一篇《蠶賦》,其中描寫蠶的形態時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原意是說蠶的身體柔軟婉轉,似女性之軀體;頭則似馬之首。這一比喻恰到好處地描繪出了蠶的形態特征,但卻并非荀子首創,它來源于遠古時代的一個有關蠶桑起源的“馬頭娘的傳說”:
相傳帝嚳高辛氏時,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騎白馬返回。其母傷心之致,發誓道:誰只要能將其夫救得生還,就把女兒嫁給他!白馬聞言仰天長嘯,掙脫韁繩疾弛而去。幾天后,白馬載著其父返回家中。其母見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從此白馬整日嘶鳴不止,不思飲食。其父見狀,心中為女著急,取箭將馬射殺,并把馬皮剝下晾在院子里。但那馬皮突然飛起將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數日后,家人在一棵樹上找到了姑娘,但見那馬皮還緊緊包裹著她,而頭已經變成了馬頭的模樣,正伏在樹枝上吐絲纏繞自己。家人將其從樹上取回飼養,養蠶吐絲結繭繅絲的歷史從此開始。由于這種蟲子總是吐絲纏繞自己,人們就把它叫做“蠶(纏)”;又因為姑娘是在樹上喪失生命的,大家就把這種樹叫“桑(喪)”。后世人們為感激小姑娘為人們帶來了絲綢錦衣,把她尊為蠶神,稱為“馬頭娘”或“馬頭神”,在江南地區人們還稱她為“蠶花娘娘”、“馬鳴王菩薩”。無論是在蜀中還是在江浙一帶,解放前都可見到塑有馬頭娘塑像的蠶神廟:一個騎在白馬身上的美麗的小姑娘!
這個故事在《蜀圖經》、《太古蠶馬記》、《搜神記》、《神女記》、《太平廣記》等古籍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述。它間接說明我國的養蠶繅絲大約是從黃帝之后裔帝嚳高辛氏時期開始的,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了。
與此相似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也有類似的傳說,比如畬族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一條龍犬,名叫盤瓠。上古時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來從耳朵里取出一條蟲子,外形似蠶的模樣,將其在盤中養育,竟然變成了一條龍犬,渾身毫光閃現,遍體錦緞。高辛皇見了大喜,賜名龍期,號稱盤瓠。
其時犬戎入侵,國家危急,高辛皇下詔求賢,謂有能嶄番王首級來獻者,即將第三公主嫁他為妻。龍犬知道后,即前往敵營,乘番王酒醉,用口咬斷他的頭顱,銜回獻給了高辛皇。
高辛皇因為他是狗而不想將公主嫁給他,正在左右為難之際,龍期忽做人語說:“你將我放入金鐘內,七天七夜,就可變為人形!钡搅说诹,公主怕他悶餓而死,打開金鐘一看,龍期的身已變成人形,尚余犬頭未變,但已經無法完成變化。于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則戴上狗頭冠以盡量接近盤瓠的形象,二人結婚后入山居住,開荒種地、植藍染布,生下三男一女,長子追隨父姓盤,叫盤自能;次子以藍草為姓藍叫藍光輝,三子姓雷以承黃帝之妻嫘祖之姓(帝嚳高辛氏乃黃帝之孫,嫘、雷相通)叫雷巨佑。女兒叫淑玉,長大后結婚女婿叫鐘智深。
藍、盤、雷、鐘是南蠻嫡系苗、瑤、畬三族共有的四大姓,因此,在瑤族和苗族的歷史傳說中,都有類似的盤古(盤瓠)開天地的故事。他們都以狗為氏族圖騰,以盤王為其祖先。
民間神話傳說是歷史變形的折射,這個故事雖然與馬頭娘的故事有不小的差異,但是通過它我們還是可以看出,至少在非常遠古的時代,我國的少數民族中也已經開始養蠶繅絲織綢了,那蠶形的龍犬盛放在盤中,身著錦緞,分明映射出古代游牧部落(牧羊犬)開始學習農耕技術,養蠶織綢,種藍染布,同時也開始發明了燒陶制盤技術,以逐步分擔葫蘆(即“瓠”,用以制瓢,作容器)的重要作用。

|